一百零二 雒阳城里的超级巨星 (第1/2页)
一阵回味之后,不少人都觉得袁树说的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毕竟谁又是从接触圣贤书开始就觉得自己一辈子都是混子而成为不了圣贤传人呢?
那都是被毒打的太多了,才拿出了混子的态度面对惨淡的人生,谁小时候还没有一个成为圣贤的梦?
只是梦醒了而已。
可现在袁树却仿佛是在告诉他们——他们的梦从来都不是梦,是现实,之所以看起来像是梦,是因为有些人厚颜无耻的遮掩了现实的光辉,让他们以为自己在做梦。
这一日的讲学之后,整个雒阳城的舆论场仿佛被按下了休止键。
那些期待着舆论继续霸凌袁氏家族的家伙们完全没想到袁树的一场讲学居然还有这样的效果。
得知具体的讲学内容之后,宦官们自然是不知所措,他们文化素养太低,不足以支撑他们搞明白这里头的门道。
但是其他朝堂势力却多多少少能搞明白袁树说了些什么,用意又在什么地方,只是对于袁树一场讲学带来的影响力完全预料不到。
他们不明白如此假大空的东西怎么就能够带来如此之大的影响?
以至于那么多人都忘记了这场舆论攻势本来到底是为了什么!
而袁树显然也没有就此停下的意思。
第二天,他又派人外出宣布自己要在太学讲学。
于是昨日人山人海般的壮观景象又一次重现了。
得知消息的张纮、王朗都跑过去了。
马日磾直接把自己的活儿都拜托给了蔡邕,自己开小差去了。
蔡邕气急,又把自己的活儿拜托给了同事张驯,自己也开小差去了。
袁树昨天讲学结束之后,安排人四处打听效果,得到的回馈让他很满意,于是趁热打铁,再接再厉,趁着大家都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狠狠的再搞一波言论轰炸。
他吃了羊肉,喝了蜜水,啃了大饼,养精蓄锐,第二天一早就开始了第二次“讲学”。
还是就着昨天的话题,深入讲述了良知的重要性和理想的重要性,然后就开始深入讲解何为良知、如何致良知,然后谈到了具体的方法论。
和之前一样,写在书上和作者亲口激情宣讲给人们带来的感官是完全不同的。
特别是袁树这种高超的演讲水平,对人的冲击直接就是一个超级加倍。
他在讲台上走来走去,时而握拳向天,时而捶胸顿足,声音时而高亢,时而低沉,乃至于哽咽。
“圣人与其他人的区别在什么地方?我认为很简单,就在于遵照良知而行事这方面,比如虞舜,虞舜年轻时虽然生活于深山之中,生活困苦,但是他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他听到了、看到了正确的事情,便会记在心中,等有需要的时候便会去做,听到了看到了错误的事情,也会记在心中,以此告诫、鞭策自己,让自己不要去做同样的错事。
看到有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便学习,看到有人欺凌弱小,他便警醒自己,让自己不要去做同样的事情,正是因为坚持做正确的事情,他的德行得到了天下人的认可,于是被推举为天下共主……”
上午的讲学完成之后,袁树马不停蹄从太学回到雒阳城中,扒了几口饭,下午就在开阳门一带搭建讲台,又在这里开始了讲学。
“古人推崇上古三代之治,原因在什么地方,或曰仁,或曰德,而树以为,古人推崇的,就是以良知而行事,惩奸除恶,锄强扶弱,抑贪腐,扬清廉,重农、助农,压制奸商,这些都是圣人的操守。”
“而这些事情,吾辈便做不到吗?不,可以做到,可为什么不去做呢?因为恐惧,因为懦弱,被上官恐吓,被同僚排挤,担心失去前途,乃至于失去性命,于是,便不敢遵照心中良知而行事。
因为恐惧和懦弱,明明心有良知,却只是冷眼旁观,这样的人,可以被认为是有良知的人吗?树以为,是不可以的,心有良知,却知而不行,不行,则等于不知,他们与被欲望操控的行尸走肉有何不同?”
下午的第一场讲完之后,他又继续往西,在平城门内展开下午的第二场讲学。
“一人知而不行,则多一空壳,两人知而不行,又多一空壳,十人知而不行,百人知而不行,则良知何在?这,便是当下的困境,这,便是危急存亡之缘由!”
“无良之人多么?多,很多!但是心存良知之人就少吗?不少,一点都不少,可为什么天下局势败坏到这个地步?就是因为知而不行!因为怕!因为懦弱!则视良知于无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