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我不是袁术 > 一百 人人皆读圣贤书,人人皆可成圣

一百 人人皆读圣贤书,人人皆可成圣

一百 人人皆读圣贤书,人人皆可成圣 (第1/2页)

对于袁树的切入角度,一开始聆听的众人都没有反应过来。
  
  他们不晓得袁树一开始还在说之前的事情,还以为他要做一番澄清,结果他话锋一转,直接谈起了天下大势,甚至还说什么“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这未免有点危言耸听了吧?
  
  大汉虽然有些毛病,但怎么就是“危急存亡之秋”呢?
  
  大汉明明还很强大,很稳妥,怎么到了你袁某人嘴里却是一副亡国之相呢?
  
  你是何居心?
  
  不少人从这一刻开始就被袁树转移话题、带跑偏了,注意力也不在之前的事情上了。
  
  另外一帮人虽然觉得疑惑,不晓得袁树怎么就忽然切换话题了,但是面对如此场合,他们也不知道该做何反应。
  
  袁树也根本没有打算给他们留下什么反应的时间。
  
  这是我的主场。
  
  演讲,开始!
  
  袁树于是将自己在茂陵讲学的时候所说的那一系列东西都给重新讲了一遍。
  
  虽然内容大致相同,但是具体讲述的方式和遣词用句,他还是重新斟酌了一番。
  
  他自己写了一份初稿,召集程立、贾诩、魏甲等人与他一同参详,好好儿的提炼了一些精华出来,方便人理解,也更能扣人心弦,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他首先从天下局势讲到了社会具体现象,将自己在茂陵县这几年的具体经历拿出来讲,分析这些具体事例,以印证自己提出的“危急存亡之秋”的观点。
  
  他要让大家相信,现在是真的危急存亡之秋,不是虚假的。
  
  从茂陵县一地所发生的社会乱现象就足以体现出来。
  
  之后,他从社会具体现象讲到了事情的成因,讲到了地主豪强横行、官员贪污腐败,然后谈及了此事的表面缘由与深层原因。
  
  接着话锋一转,从西汉末年的乱象与王莽篡汉讲起,把当时儒生理想破灭、自甘堕落的情况拿出来大书特书。
  
  这里头,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是有道理的,他就拿出了东汉初年大儒欧阳歙在太守任上贪腐千万钱的例子作为切入点,描述儒生理想破灭之后的群体迷茫、堕落现象。
  
  连一代大儒尚且如此堕落,更何况其他人呢?
  
  人有理想的时候,可以朝着理想奋力拼搏,并为此忍受一些艰难险阻,忍受一些肉体上的折磨。
  
  克己复礼的理想破灭之后,人只剩下一具没有精神的空壳,想要让这具空壳活下去,只能填入欲望。
  
  整个社会上层的人们集体堕落,本该追求治国平天下的人们都找不到理想、转而去追求欲望,这才是社会风气败坏、乱象丛生的缘由。
  
  士人总是把国家衰颓的原因归咎为宦官乱政、外戚干政,可为什么不反思自身呢?
  
  宦官外戚乱政,那士人官员就没有暴虐、贪腐、为非作歹的吗?
  
  袁树连续举了七八个士人官员因为贪腐而被治罪的案例,表示士人若要反对宦官和外戚干政,那就必须要端正自身,连自身都端正不了,哪里来的脸面指责宦官和外戚?
  
  “理想破灭,欲望丛生,欲望不制,贪腐横行,如此,吾辈士人与阉宦之徒何异?亦或是阉宦之徒贪腐便会危害国家,士人官员贪腐反而能振兴国家?这是何种道理?
  
  自身不规范行为、克制欲望,便不能指责他人肆意放纵,这是最浅显的道理,这也是大汉所有顽疾最根本的缘由,治病除根,根不除,病不灭,大汉的顽疾,哪里是铲除一两个宦官就能够解决的?”
  
  抛出这个结论之后,袁树也不给听众任何反应和反驳的时间,紧随其后就开始讲述了自己解决这个社会问题的想法。
  
  那就是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那如何解决这最根本的顽疾呢?那便是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这是树所找寻到的治病良方,由吾辈心中最根本的良知开始发觉,以良知填补空缺,克制欲望,端正自身,重塑精神。
  
  良知致,则精神立,精神立,则理想归,理想归,则欲望遁逃,欲望遁逃,人可以为圣矣!吾辈士人学习圣人道理,所为的,应当是追寻圣人之路,直至最后自己成为那个圣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