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 第174章:诸葛亮是很厉害的全才,但更厉害的就是事后诸葛亮!

第174章:诸葛亮是很厉害的全才,但更厉害的就是事后诸葛亮!

第174章:诸葛亮是很厉害的全才,但更厉害的就是事后诸葛亮! (第2/2页)

“后来还是我派了一些监生帮忙,才快速把朝廷的旨意传达下去,该说不说,咱大明百姓的普遍文化水平着实太低了一些,很影响咱们退出关于百姓政策的效率。你看.”
  
  朱标抬起头看着坐在自己旁边的朱棡有些无奈道。
  
  “人均文化水平吗?这确实是个大问题。”
  
  朱棡眯起眼,也是陷入沉思。
  
  对于大多数的古代帝王,其实是对于开启民智不怎么上心的。
  
  而对于开国皇帝,虽然有心想要弄起来,平衡朝堂势力,但往往会受到朝廷内部势力集团的阻挠。
  
  并且由于一切百废待兴还有更彧待解决的农业突出问题只能选择暂时放下。
  
  而等到了王朝中后期,朝廷权力早已经大半下移到了朝臣。
  
  那些士大夫集团,自然不会希望开启民智来影响自己的地位,所以朝廷上下都心照不宣的不提此事。
  
  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吃力不讨好!
  
  但鲜有人能真正做出显著成就,不代表此事不重要,恰恰相反,这件事其实很重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想要实现工业化,百姓水平太低可不行。
  
  后世人总说,学不下去了,进厂打螺丝了。
  
  但实际上,打螺丝也是有门槛的,如果真是纯文盲,想要进厂打螺丝都费劲。
  
  之所以后世东方大国人会感觉打螺丝是一个底线,那是因为在那个时代义务教育已经铺展开来。
  
  哪怕再不学多少也认得一些字,懂得一些基本常识。
  
  君不见在那个时代,仍有很多小国,连个编织袋子都生产不出来。
  
  其中民众文化水平太低就是发展不起来的重要因素之一。
  
  “那就开始办学堂吧,以应天府先为试点,要求适龄的孩童都要在学堂学一段时间。”
  
  朱棡沉默良久,最终对着朱标开口说道。
  
  “学堂?可是哪怕是应天府很多百姓生计还是问题,他们会愿意送孩子来学四书五经的圣人书吗?”
  
  朱标眉头一皱道。
  
  学堂的问题,他们早就谈过,但时机不到,所以一直没有实施起来。
  
  不过,此时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已经在浙东、江南、淮西进入了尾声。
  
  所以倒是可以考虑兴建学堂。
  
  “我什么时候说学堂一定要教四书五经了?”
  
  “学堂是学堂,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
  
  朱棡摇了摇头呵呵一笑。
  
  “不教四书五经?”
  
  朱标有些发愣,随即轻轻拍了拍脑门,便是道:“之前你提过的农学堂?”
  
  “嗯聪明!就是农学堂。”
  
  “毕竟,咱大明也不需要那么多只读圣贤书的书生,没那么多官位给他们啊。”
  
  “除了教农学,咱还要教工学,教女织,顺带着教这些还痛认识一些最基本的字。”
  
  “至于四书五经,除了一些真的想要考取功名的,就没必要教了。”
  
  “毕竟从学堂出来之后,大部分孩童还是要回到生产之中的,所以四书五经不能当饭吃啊。”
  
  “想来,如果咱大明说可以成体系的教种地的知识和经验,百姓还是愿意送孩子过来的。”
  
  “毕竟,农人的孩子,种地的手艺也是代代相传,很多百姓发现了一些耕种的细节经验。”
  
  “往往也是敝帚自珍教给自己的孩子不会外传,那有这么一个大明公开耕种技艺的机会,想来应天府的百姓但凡有点眼界也不会想要错过。”
  
  朱棡拿去茶杯喝了口茶水,对着朱标解释道。
  
  “嗯,更何况咱大明还教以前百姓不找师父根本学不到的工艺!”
  
  听着朱棡的话,朱标的眼神数遍,从一开始的迷惑,逐渐变得明悟,最后豁然开朗。
  
  “呵呵。”
  
  “你啊,就是圣贤书读太多了,多少有些傲气。”
  
  “以为只有圣人言才能叫学问。”
  
  “但是却忘了,当年百家争鸣的时候,百家之中可是干什么的都有,天下诸事,无一不学问。”
  
  “所以在我看来,官员士大夫也好,百姓农夫也罢,不过是分工不同,哪来的高低贵贱?”
  
  朱棡摇了摇头,笑看朱标。
  
  “嗯,的确是如此。”
  
  朱标轻轻点了点头。
  
  这世上哪里来的高低贵贱,不过是形成的一种特权。
  
  一种让人觉得优越的特权。
  
  殊不知,没有这些百姓,这世上哪里会有这种特权。
  
  “是吧,因为我有封地,曾经亲自跟太原府百姓,三教九流一起经历过大明生产第一线,耕地也好,工匠也罢,都曾认真交流。”
  
  “而且孔子不是说过吗?‘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朱棡放下茶杯,随口笑道。
  
  毕竟朱棡能知道这么多,完全就是靠着后世教育,和超脱时代的眼光罢了。
  
  况且,有句话说得好,诸葛亮是一个很厉害的全才,但有个人比他更厉害,那就是,事后诸葛亮。
  
  “嗯”
  
  朱标的眼中闪过一抹赞叹,便也是点了点头。
  
  道理很简单,朱标是太子,他没有封地,这确实,因为朱标需要管的是整个大明。
  
  而且朱标也确实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后,便少有去和百姓细细交流的机会了。
  
  没办法,朱标的事太多了,在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培养之下,朱标天天奏折看都看不过来。
  
  所以要不是朱棡回来了,他甚至可能连像现在这样到别人府邸散步的时间都没有。
  
  思及此处,朱标的目光之中也是闪过一抹沉思之色。
  
  突然发现,好像,自己当这个太子,真的没有融入百姓之中。
  
  又或者,太过于注重大方向?
  
  两父子之间,朱元璋注重百姓,朱标注重大方向。
  
  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大明天下的黎民苍生。
  
  所以,注重民生的朱元璋,一定要明白大方向,朱标也得亲自下去看看。
  
  毕竟,现阶段,大明的依托就是百姓。
  
  “别多想,我是不可能把你的事都接过来的。”
  
  “而且我已经够讲兄弟义气了,如果不是为了你,我早就从太原起兵,去往大明之外,打下自己的天下了。”
  
  感受到朱标的沉思,朱棡当即开口,还以为朱标真想让他当牛马。
  
  更何况,妈妈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朱棡能留在应天府给朱标帮忙。
  
  已经是兄弟情义了,所以直接大包大揽,不可能,没有的事。
  
  而且只有当过牛马的人,才知道牛马不好当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